內容簡介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那樣“規模宏大”的作品。小說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富於才華,喜愛文學藝術而又體弱多病的富家子弟。作品透過主人公的追憶,表現了作者對家庭、童年和初戀時感情的懷念,對庸俗事物的厭惡,同時也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謂“黃金時代”的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的種種人情世態。小說以第一人稱描寫,敘述者馬塞爾患有重度失眠症,經常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年幼時的體弱多病,敏感異常。小說開頭主人公回憶起童年時在貢布雷的生活片段。一個夏天晚上,鄰居斯萬先生,沒有斯萬夫人奧黛特陪同,來看望敘述者的父母。敘述者睡前等不到母親的親吻,心裡非常難受。一年冬天,他把瑪德萊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中吃,這味道使他想起他童年時在萊奧妮姨媽家裡。在貢布雷家,有兩條步行小道,一條通往斯萬家,稱為斯萬家之路,另一條通往蓋爾芒特府邸,稱為蓋爾芒特家之路。斯萬先生在劇院裡結識了交際花奧黛特·德·克雷西,事實上是一名高級妓女,一開始斯萬先生不喜歡她,後來逐漸愛上她。維爾迪蘭夫人覺得斯萬令人厭煩,便不再邀請他。
他在貢布雷見萬見漂亮的希爾貝特·斯萬,經常同她一起玩耍。一天他收到希爾貝特的來信,她請他到家裡來吃點心,他如約赴宴,在斯萬家聽到別人談論阿爾貝蒂娜。舊日同學布洛克帶他去嫖妓。媽媽桑向他介紹一位名叫拉謝爾的妓女。後來希爾貝特在刻意迴避他,兩人的感情日漸淡薄。兩年後,外婆帶著他和女僕弗朗索瓦絲同去海濱城市巴爾貝克,外婆向他介紹了維爾巴里西斯侯爵夫人,並乘車出遊,認識了侯爵夫人的外孫羅貝爾·德·聖盧。兩人很快成為好朋友。聖一盧後來成為希爾貝特的丈夫。馬塞爾經由畫家艾爾斯蒂爾認識了阿爾貝蒂娜·西蒙納,馬塞爾漸漸愛上了她。
馬塞爾回到巴黎後,父母親蓋了新房子,大夥一起討論新房子的議題。這時發生了全法國沸騰的“德雷福斯事件”。聖盧在東錫埃爾服兵役,男主人翁想去探望。由於聖盧的牽線,在歌劇院,在東錫埃爾府邸,在韋爾珀里齊夫人的繁華沙龍中,馬塞爾受到優厚的款待。一日男主人翁陪外婆到香榭麗舍大街散步,外婆的尿毒症突然發作。不久去世。馬塞爾的母親知道他暗戀蓋爾芒特公爵夫人。男主人翁參加維爾巴里西斯夫人的晚會,見到蓋爾芒特公爵夫人,他心裡暗暗愛慕著蓋爾芒特公爵夫人。還結識了夏爾呂斯男爵。
馬塞爾第二次來到巴爾貝克海濱,偶然遇到阿爾貝蒂娜,又恢復了親密交往,兩人在舞會、花園和遊樂場中盡情歡樂。最後馬塞爾還是決定娶她為妻。此後兩人在巴黎同居,阿爾貝蒂娜跟一個名叫安德萊的女子很要好,馬塞爾懷疑她們有同性戀關係,後來此事得到證實。於是他想離開她,卻無法痛下決心。一日阿爾貝蒂娜離家出走,給他留下一封信,說他們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還是趁早分手。
阿爾貝蒂娜離去後,男主人翁從此沒有她的下落,後來從蓬當太太的電報中得知她騎馬不慎摔在樹上撞死了。這使他想去尋找別的女人。母親帶馬塞爾到威尼斯旅行,仍然時常想起阿爾貝蒂娜,不久母親回到法國,馬塞爾一個人留下。他收到吉爾貝特的信,說她已跟聖盧結婚。但後來聖盧竟愛上了男提琴手莫萊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聖盧在前線戰死,男主人翁一直待在療養院,有一回見到夏呂斯,是一名同性戀,常往來於同性戀旅館,男伴男爵是性虐待狂,經常鞭打他。夏呂斯是親德份子,常在林蔭道上散布失敗論。大戰結束後,男主人翁來到蓋爾蘭特王府門前,又回想起吃浸泡在茶水中的瑪德萊娜小蛋糕的那種口感,又遐想到威尼斯,他想:“真正的天堂是已經失去了的天堂。”交際場中更是景物已非,有人淪為乞丐,有人早己死去。他決定用文字將這些回憶記錄起來,找回了失去的時間。
小說目錄
第一部 在斯萬家那邊第二部 在少女們身旁
第三部 蓋爾芒特家那邊
第四部 索多姆與戈摩爾
第五部 女囚
第六部 女逃亡者
第七部 重現的時光
角色介紹
馬塞爾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少女阿爾貝蒂娜,發現阿爾貝蒂娜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婚後阿爾貝蒂娜離家出走,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阿爾貝蒂娜
馬塞爾之妻,兩人經由畫家艾爾斯蒂爾認識,兩人共度了一段美好時光後結婚。但婚後馬塞爾發現阿爾貝蒂娜仍與一女子保持同性戀關係,非常痛苦。後阿爾貝蒂娜離家出走,給他留下一封信,說他們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還是趁早分手。阿爾貝蒂娜離家後騎馬摔死。
創作過程
《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逐漸構思這部小說大致在19世紀末年和20世紀初年。1907年他下定決心要創作這部小說,1908年他開始動筆,幾經周折《追憶》剛剛出版了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便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承擔出版《在斯萬家那邊》和第二卷《蓋爾芒特家那邊》的格拉塞出版社暫停出版工作,格拉塞本人住進了醫院。這樣已經在格拉塞出版社排版的《蓋爾芒特家那邊》再也不曾問世。不得不放棄眼看即將實現的出版之夢的普魯斯特,失望過後再次打破作品已有的相對狹小的篇幅。1919年他應此部小說獲得任龔古爾文學獎,奠定他在法國文壇上的地位。小說的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別在1921年和1922年出版。1922年11月28日,普魯斯特因病過世。小說的第五部(1922年)、第六部(1925年)和第七部(1927年)成了他的遺著。作品背景
這部小說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紀末葉是法蘭西資本主義逐漸由壟斷資本進入帝國主義的過程。二十世紀初年,法國資本主義已經達到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在這時期,法國社會出現了物質生活方面的極大繁榮。1900年巴黎舉辦震動全球的“世界博覽會”,就表現出烜赫一時的繁榮景象。凡此種種,都沒有引起在斗室中埋頭寫作的普魯斯特注意。由此可見,就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而言,《追憶似水年華》是十九世紀末年的小說,是反映臨近巨大的變革與轉折點時刻的法國社會的小說,因此可以說也是一部反映舊時代的小說。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追憶似水年華》這部長篇巨著小說一方面是遵循法國舊傳統習慣的聖·日耳曼貴族、蓋爾芒特家族的公爵和公爵夫人、蓋爾芒特親王和王妃、公爵的兄弟等。另一方面是新的資產階級暴發戶和活躍在沙龍里的幫閒人物:斯旺及其情婦、交際花奧黛特、富裕而有文化教養的凡爾杜蘭夫婦、外交官、醫生、藝術家等。兩個對立的社會,原來並不融洽,資產階級很難跨進古老貴族的門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複雜的聯姻關係,鴻溝逐漸被打破。斯旺死後,奧黛特成了蓋爾芒特公爵的情婦。凡爾杜蘭太太過去不被貴族家所接納,成了親王夫人。作者在貴族閉塞和悠閒的環境中窺視到了衰敗景象,從大資產階級庸俗狂妄中看到了一種畸形社會的畫面。雖然作者在描繪這種種畫面時,並沒有用尖銳的譴責之詞,但從他筆鋒轉向下層人民時所表現出的好感中,又能體味到他的褒貶之意。那個在上層人家服務多年的老女僕弗朗索瓦茲,雖然滿口鄉下土話,腦子裡有不少迷信和禁忌,但她勤勞、純樸,有著鄉下人的聰明機智,是作者最喜愛的人物之一。小說除了描寫上流社會的生活外,還涉及到文學、繪畫、音樂、建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作者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追憶逝水年華》所寫的年代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值法國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的歷史階段。隨著壟斷的加劇,社會矛盾的激化,一部分資產階級上層人物對昔日的榮華不勝惋惜,產生了濃厚的頹廢情緒。作品中的內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這種社會現象和思想情調。普魯斯特生活在這個圈子裡,他一方面厭惡這個因子,對這個圈子的庸俗迂腐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早在他中學時代出版的《歡樂與時日》的小集子裡,他的這種思想就已開始流露。法國著名進步作家法朗士在這個集子的序言裡說他描寫的是沒落的貴族社會,是“趨於黃昏的悲哀的美”。普魯斯特出身子貴族階級,看到了這個階級的庸俗、腐朽和必然“夕陽西下”的結局。但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屬於這個階級的範疇,他對這個階級的衰敗沒落感到惋惜,懷有同情,他寫出這部書的情調是低沉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為沒落階級唱出的一曲輓歌。而且,由於作者深受柏格森的影響,把柏格森的直覺主義運用於作品中,出現了一種以神秘的直覺能力, 即以直接的、直覺的理會能力來對抗理性的邏輯的認識。這便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格格不入了.在這種觀點指導下寫出來的作品雖然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披露沒落貴族的腐朽和黑暗,但決不可能是全面的、徹底的。
寫作手法
《追憶似水午華》是20世紀20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現代主義小說意識流學派的代表,它在對個人心靈深度的開掘方面而達到前人未有的高度。《追憶似水年華》的對象和主題是“自我”,作者側重的不是外在生活環境的變遷和人世滄桑的變化,而是偏向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動,行文是類似散文體的回憶錄似的小說。普魯斯特用他纖毫畢現的細膩筆觸來探索“我”的每一個細微感受,去捕捉思想上或情緒,最細微的波動,並藉助潛意識、夢幻和想像,交叉重疊地展現似水流年,抒發作者對故人、戀人利往事的懷念,並由此上升到對生命個身的形而上的思索與感悟。同時作者發揮自由聯想的作用,藉助於回憶和幻想,不受時空的限制,自由剪裁生活,從而擴展了時間的跨度和空間的幅度,加大了作品的容量。因此小說中時序顛倒交錯,情節結構鬆散多變。情節演繹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說,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占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的種種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整部作品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同敘述者對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渾然一體,又互相引發,互相充實,從而形成了物從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但沒有傳統回憶錄那樣對往事有條理的整理和分析,而是通過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對自己“緩慢成長過程”的追憶,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頭留下並時時浮現在腦際的印象,然後加以展現。對他來說,事情發生的先後沒有意義,現實從回憶中形成,通過回憶,既認識到現實世界,也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兒時早晨起來喝熱茶時一塊瑪德琳糕點泡在茶里,邊喝邊吃點心所感到的樂處,在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重提時,“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里。通過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時空的疊加,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
敘述特徵
這部長篇小說除了第一部中關於斯萬的戀愛故事採用第三人稱描寫手法外,其餘都是通過第一人稱敘述出來的,敘述者“我”的回憶是貫穿全書的重要藝術表現方式。普魯斯特往往從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開始回憶。關於小馬德蘭點心激起童年回憶的敘述頗能代表普魯斯特的特殊於法。“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渾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這種茶點是主人公小時到他姨媽房內請安時吃過的,嘗到味道,往事便浮上心頭:“茶味喚醒了我心中的真實”按主人公分析,“氣味和滋昧卻會公形消之後長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毀,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唯獨氣味和滋味雖說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它們以幾乎無從辨認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支撐起整體回憶的大廈”,於是,貢布雷的大街小巷、花園和往事都從茶杯小脫領而出。此外,一注陽光照射在教堂鐘樓上,引起主人公一系列感受、聯想和回憶:一個樂句使他回憶起站在荊棘籬笆前的少女;雷雨的傍晚傳來丁香的香味。使主人公回憶起故鄉山楂樹籬的美景;在蓋爾芒特家的石子路上,他回憶起威尼斯的一段往事。普普魯斯特把心理學通感手法運用到小說創作中無疑是—種創新。既然是回憶,就必然與時間相連。普魯斯持創造了一種“時間心理學”。他力圖抓住情感的無限豐富性,將各種感覺、回憶、意念的網路所產生無比豐富的實感捕捉住。為了將人的一生感受記錄下來。小說必須具有一定時間跨度。這不是一時一地的感受記錄,而是不同時刻的總積聚,也就是說,由無數個個同時刻的心理活動組成人的一生。普魯斯特運用時序顛倒手法,在敘述不同時間呈現的現實時,普魯斯特沒有採用按時間順序發展方式。他認為這是平板的心理學,這種心理學已“不再正確,因為沒有考慮到時間”。他讓人物在不同時間中顯現,因為時間和空間孤立起來會妨礙人們認識字物的個質,正如變換角度可以看到景物的全貌一樣,變換時間和空間能反映出人的全貌。斯萬的心愛本來是主人公聽說的事,發生在他出生之前,但這個故事放在前面敘述,主人公長大後與斯萬家來往,並與斯萬的女兒戀愛,卻放到後面去敘述。主人公時而講述蓋爾芒特夫人家的事.時而跳到無關的事情上去,然後又問到正文上來。普魯斯特說:“時間難道不就是它向我們顯現的那樣是一系列沒有聯繫的事件嗎?”在他看來,回憶一個人、一件事,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而是交叉反覆、顛倒錯亂地進行的,在事件的銜接中,看不出什麼必然聯繫,但從整體來看,這並不妨礙小說是一個有機整體。普魯斯特用了一個比喻來解釋這種“時間心地學”:“對我來說,我喜愛的工具寧可說是望遠鏡,而不是顯微鏡。”他進一步加以說明:“也許這就是用來對準時間的望遠鏡的意象,因為望遠鏡使肉眼看不見的星星顯現出來,而我力圖使下意識呈現於意識中,這些現象已被完全忘卻,有叫處於非常遙遠的往昔。”
語言風格
普魯斯特雖然是現代派作家,但他的語言風格深受蒙田、塞維尼夫人和聖·西蒙等法國古典作家的影響,有著曠達、高雅、細膩、婉轉的特點。小說充滿繁複重疊的長句與和和諧多彩的句型,兩者相輔相成,起著平衡和多變化的輔助作均。長句與細膩曲折的感情宣洩相適應,而和諧多彩的句子與優美、柔和、自然、機智的表達方式相合掄。《追憶似水年華》中有大量繁複重疊的長句,它們往往長達十餘行。繁複是指結構而言,或者副句有好幾個:條件副句、原因副句、狀語副句等等;或者連線穿插關係從句,或者用插入句,並用破折號、冒號、分號來延長句子。重疊是指表達的意思而言。普魯斯特經常從一個想法引申到其他想法,有時分幾個句子來表達,有時以一個長句涵蓋一切。這就像一棵大樹伸出眾多的枝椏一樣,形成繁茂的枝葉,蔚為可觀。相對的,普魯斯持喜歡採用長段落,小說中常見幾頁不分段。這種層層疊疊、曲曲折忻、枝蔓叢生、結構嚴密的長有兩種功用。一是它適合台對內宇宙的描繪。人的觀念和感情乾變萬化、細微曲折;人的思路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有時從一個主要想法派生出各種想法,有時各種想法會紛然雜陳,有時會向時出現矛盾的兩種想法。要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長句是一種有效的表達方式。前人的心理描寫寫多半用短句,從不同角度描寫人的心理活動。而普魯斯特則力求在一兩個長句中寫山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二是長句適於意識流的表現手法。意識的涌流既有理智的,也有潛意識,有的相互聯繫,有的互不連貫。長句能起到兼容並蓄的作用,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思想。長句帶來的是慢節奏,普魯斯特是個喜歡沉思的作家,樂於周詳地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圍繞某種感情長篇累牘地加以分析。
名家點評
法國著名傳記文學家兼評論家A·莫羅亞在1954年巴黎伽里瑪出版社出版的《七星叢書》本的《追憶似水年華》序言中寫道:“1900年至1950年這五十年中,除了《追憶似水年華》之外,沒有別的值得永誌不忘的小說巨著。不僅由於普魯斯特的作品和巴爾扎克的作品一樣篇帙浩繁,因為也有人寫過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說,而且有時也寫得文采動人,然而他們並不給我們發現‘新大陸’或包羅萬象的感覺。這些作家滿足於挖掘早已為人所知的‘礦脈’,而馬塞爾·普魯斯特則發現了新的‘礦藏’。”這也是強調《追憶似水年華》的藝術優點就在於一個“新”字。然而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在於單純的創新,也不在於為創新而創新,更不在於對於傳統的優秀藝術傳統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從零開始的創新。創新是藝術的靈魂,然而創新絕不是輕而易舉的,絕不是盲目的幻想。《追憶逝水年華》的創新是在傳統的優秀藝術基礎上的發展。法國詩人P·瓦萊里和著名評論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們的評論中誇獎《追憶逝水年華》的藝術風格繼承了法國文學的優秀傳統。
安德烈·紀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魯斯特和十六世紀的偉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風的曠達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脈相承之妙。還有別的評論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魯斯特受法國著名的回憶錄作家聖·西門(1675-1755)的影響。外國作家如毛姆、維吉尼亞·伍爾夫、納博科夫、海明威等都曾高度評價過這部作品。
作品影響
普魯斯特1909年起開始創作,歷經17年完成全部作品,但出版時並未引起當時文學界和大眾的關注,甚至在出版之初,作者要自籌經費出版前三卷。直至作者去世前3年,普魯斯特才應這部小說獲得龔古爾文學獎,從此享譽海內外。從文學價值評價,普魯斯特和他的《追憶似水年華》開創了20世紀法國文學的新紀元,對後世歐洲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雖然對該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認識一直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但對作家的貢獻和小說的價值的肯定則是一致的。誠如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兼評論家安德烈·莫洛亞所說:“對於1900年到1950年這一歷史時期而言,沒有比《追憶似水年華》更值得紀念的長篇小說傑作了。
作者簡介
馬塞爾·普魯特斯(Marcel Proust),是法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意識流小說的創始人之一,在法國以及西歐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普魯斯特於1871年7月10日出生於巴黎市郊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自幼對周圍的生活和自己的內心世界異常敏感,這對於他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1892年同別人合辦文藝雜誌《宴會》,發表短篇故事與隨筆,後來集成《歡樂與時日》,內容多半是兒童時代的回憶。1895年他獲得文學士學位,在圖書館任職,但由於兒時的舊病復發,只得休養同時,他開始寫作自傳體小說。然而,在此期間,他的父母先後於1903、1905年去世,他一面忍受失去親人的悲傷,一面承受疾病的折磨。在1912年基本完成了《追憶似水年華》,後經數年的修改,於1919年出版單行本。自此,普魯斯特名聲大振,並獲得龔古爾獎金,不久又獲“榮譽軍團勳章。但他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1922年11月8日,長期患病的普魯斯特與世。他代表作為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其它作品還有長篇小說《讓·桑德伊》、短篇小說集《歡樂與時日》、文學評論集《駁聖伯夫》等。